「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近日,频繁刷到一个消息。
大鹏说,“有没有压根儿就不想看电影《》的朋友?或者您听到别人说的不想看的理由,评论区我会尽力解答您,同时也反思下自己。”
有人就说,“《长安的荔枝》票房滑铁卢,大鹏很焦虑。”
点开这部电影的资料,十一家出品方、二十三家联合出品方,这密密麻麻的名单,看得人起鸡皮疙瘩。
很显然,这成本绝对低不了。
而从当前走势看,余量已经很低,绝对过不了七亿。
亏损或已成定局。
作为导演兼主演,他确实应该焦虑。
但电影究竟为什么不行?
说句实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纵然电影工业和技术层面越来越成熟,但笔者感觉,已经很少有电影,能够“勾着”人,主动走进影院了。
可以回溯一下,个人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
古早年代,或仅有《偷偷爱你》、《你是我的英雄》、《风云雄霸天下》和《泰坦尼克号》这么几部,也还有“篮球之神”乔丹和兔八哥的《空中大灌篮》,甚至还有香港TVB的劲歌金曲。
更多的已经不太记得。
零零年代。
凭记忆来说,就大概有《雷霆战警》、《浪漫樱花》、《英雄》、《河东狮吼》、《功夫》、《柔道龙虎榜》、《冲锋陷阵》、《神话》、《三岔口》、《父子》、《满城尽带黄金甲》、《C+侦探》、《投名状》、《赤壁》、《长江七号》、《叶问》、《白银帝国》、《十月围城》和《风云2》。
数量不算太多。
一零年代。
计有《全城戒备》、《B+侦探》、《最爱》、《浮城大亨》、《寒战》系列、《同谋》、“西游”系列、《西游降魔篇》、《道士下山》、《长城》、《天亮之前》、《破·局》、《密战》、《战狼2》、《无双》、《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姜子牙》。
近几年,则大致有《麦路人》、《秘密访客》、《长津湖》、《满江红》、《风再起时》、《断网》、《扫毒3:人在天涯》、《临时劫案》、《来自汪星的你》、《九龙城寨之围城》、《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南京照相馆》。
除了九十年代,未统计好莱坞和外国片,或有少数错漏或遗忘。
但这不重要。
这只是个人倾向。
稍微熟悉这些电影的人会知道,“含城量”很高。
而列举这些电影的用意,只是想回答大鹏那句“有没有压根儿就不想看电影《长安的荔枝》的朋友?”
肯定有,必然有,根本不用问。
而且不需要理由。
常态来说,影迷看电影,第一选择必然是偶像,其次是口碑发酵的结果,再次可能才是跟风和随缘。
没有人能囊括所有影迷。
但《长安的荔枝》,为何从预测破十亿票房,直线下跌到破不了七亿?
后劲显然极差。
冒昧揣测。
大鹏内心潜台词,或是“电影技术上已经很不错了”、“演员阵容没得说,有刘德华,有杨幂,也有港圈新生代刘俊谦,还有大堆人客串露脸”、“融梗不差,很接地气”、“有笑有泪”和“我演得很用心用力了”、“宣发也很大”等等,不一而足。
而问题出在哪里?
这是一部经过周密计算的电影。
它精确瞄准了“社畜”、“牛马”和“底层”这个群体,意图唤起他们的同理心,走进影院,去感同身受一番。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受众,这没什么错,而选择一部分人,就会放弃另一部分人。
但真正致命的问题,却非在此处,而是在“计算”上面。
计算让电影失去真诚。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
上一年,许久未有新作品的徐峥,炮制了一部《逆行人生》出来,号称现实题材大作,有笑、有痛、有泪,关键词大致是中年危机、外卖员、重压和励志等等。
看起来颇有卖相。
结果很快遇冷,一周后,就开始步入收官期。
一出伪装的苦难,如何不被人抛弃?
它也有精密的计算。
顺便再聊聊另外几部同期电影。
笔者只看了《南京照相馆》,电影很不错,但也很显然,从最高预测破四十亿,到预测值不断下调,最终说不定难破三十亿。
为什么?
问题或出在线索和剧情过于单一、视野略显狭窄上面。
所以很难让观众“二刷”。
如果有群像故事和多线索作为呼应,并在对战争的认识和反思上更深入、凝练,这部片应该有挑战华语影史头部位置的实力。
这实在很可惜。
《戏台》。
笔者看到一个不知真假的传闻。
有人说,黄渤不要片酬,甚至自掏腰包150万倒贴道具费,并提出一个“对赌”,要等到电影票房过五亿才分红。
如果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因为这部《戏台》,虽然评分和口碑看起来都不错,但潜力已垂尽,四亿或是极限。
这有点尴尬。
笔者以为。
精神层面的共振,或才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真正缘由。
它包括伟大的精神、情感的疼痛、旷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民族群体性的自豪与伤痛,又或者是发人深省的哲思等等,不一而足。
在技术与艺术之外,真诚才是必杀技。
或该先忘掉票房和计算。
再图未来。
股票小额配资,民间配资炒股,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