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将士们守边御敌,远征万里,至今未曾归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如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的铁蹄越过阴山。
解析
思想内容:首句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下笔,营造了苍茫悠远的时空感,表明边患自古有之。后两句借对古代名将的怀念,抒发了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患,让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愿望。
艺术特色:语言凝练,意境雄浑开阔,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黯然无光。站在孤城上,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将士们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身经百战,铁甲都已磨穿,但壮志不灭,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解析
思想内容: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境广阔、荒凉、艰苦的景象,衬托出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辛。后两句直接抒发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充满了盛唐的英雄气概。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境界宏大。“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极具概括力地写出了战争的频繁与残酷。
3.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我本来知道,人死后世间万物都成空。唯一让我痛心的是,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北上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解析
思想内容:这是陆游的临终绝笔。全诗以“悲”为基调,但悲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国家分裂。诗人将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热烈的爱国情怀融入遗嘱之中,感人至深。
艺术特色:语言朴素自然,如家常话语,却字字发自肺腑,凝聚了诗人一生的心血和期望。
4. 《满江红·写怀》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翻译 :我愤怒得头发竖立顶起了帽子,凭靠在栏杆旁,窗外急骤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仰天长声啸叹,一片报国之心充满胸怀。三十年来的功名如同尘土般微不足道,征战千里,唯有云和月相伴。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白白将青春消磨,等到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尚未洗雪。作为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踏破贺兰山的险关。我满怀壮志,立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解析
思想内容: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抒发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和渴望为国杀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巅峰写照。
艺术特色:风格粗犷,音调激越,善用夸张手法(如“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来强化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5.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在兵荒马乱中抗元度过了四年光阴。
国家危在旦夕,如风中柳絮;个人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时起时沉。
当年在惶恐滩头,曾为国家的命运惶恐不安;如今在零丁洋上,只能慨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赤诚之心,永照史册。
解析
思想内容:诗人回顾了自己一生的艰难历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成为千古绝唱。
艺术特色:巧用地名双关(“惶恐滩”、“零丁洋”),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将个人体验升华至崇高的精神境界。
6. 《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翻译: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那黄河南北被藩镇割据的五十州郡?
请你暂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解析
思想内容:在中唐藩镇割据的背景下,诗人表达了投笔从戎、平定叛乱、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反映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的急迫心情。
艺术特色:连用两个反问句,语气峻急,气势连贯,有力地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建功沙场的向往。
7. 《病起书怀》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翻译: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身一人远离京城,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职位虽然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要实现理想,事情的结果,还要等我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解析
思想内容: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成都,病后初愈之时。即使身处逆境,他首先想到的依然是国家的安危。“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座右铭。
艺术特色:语言沉郁顿挫,感情真挚动人。在个人困顿与家国忧患的对比中,凸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8. 《塞上曲二首·其二》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翻译:我大唐的旌旗插满了阴山,决不让来犯的胡人有一匹马逃回。
我只愿用这一生来永远报答国家,何必一定要活着回到玉门关内呢?
解析
思想内容:前两句写出了唐军雄壮的军威和必胜的决心。后两句化用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典故而反其意,表达了为国戍边、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艺术特色:境界雄阔,风格豪迈,语言斩钉截铁,充满了盛唐的自信与力量。
9.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清·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翻译:如果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我可以不顾生死,全力以赴。怎么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呢?
解析
思想内容:这是林则徐因禁烟被贬伊犁,告别家人时所作。诗句集中体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不计个人祸福、荣辱与生死的崇高爱国情操。
艺术特色:语言对仗工整,言简意赅,掷地有声。这两句诗已成为传颂千古的爱国名言。
10. 《出塞》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翻译:出征的将士应当高唱凯歌胜利归来,发誓要消灭敌人,将他们赶出边关。
战士只想着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何必一定要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安葬呢?
解析
思想内容:作为近代民主革命家的诗作,它充满了反清革命的豪情。诗人表达了为推翻清廷、建立共和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坚定决心。
艺术特色:继承了古典边塞诗的传统意象(如玉门关、马革裹尸),但注入了新的时代革命精神,语言直白,感情炽烈。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小额配资,民间配资炒股,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