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至6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旱地冰壶(大众)测试赛在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正式举行。
作为正赛前的重要演练,本次测试赛将全面检验赛事组织、场馆运行及城市保障能力,为9月15日至23日的正赛奠定坚实基础。
测试赛顺利开赛,多维度演练为正赛蓄力
据悉,本次测试赛由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主办,共有广东省内广州、深圳、河源、清远四支队伍参赛,涵盖轮椅公开组、听力残疾组、智力公开组三个组别,参赛总规模约72人。
竞赛组织方面,测试赛严格执行中国残奥委员会审定的《残疾人旱地冰壶竞赛规则(2020.12)》,采用单循环赛制,每场比赛6局。赛事期间将重点测试运动员流线、功能分区布局、技术官员服务等环节,于8月5日全天进行循环赛并举行颁奖仪式。
“为了备战此次残特奥会,我们从年初开始选苗子,一直训练到比赛前夕,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的24小时训练。”卢艺文教练带领的清远队在本次测试赛中斩获了智力组和听力组两个冠军,8名队员均来自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年龄分布在16至19岁之间,是本次参赛选手中年纪最小的一组。“这么大型的比赛是第一次参加,之前都有积极参加省里组织的比赛,通过慢慢积累经验收获了今天的成绩。”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方面指出,本次测试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演练,更是对广州赛区办赛能力的综合考验。测试赛将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为办赛理念,尤其注重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需求,聚焦实战化测试竞赛委员会组织架构与赛时运作机制,提升竞赛管理、服务保障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五大目标,通过实战查找漏洞,磨合场馆运行与城市保障协同机制,全面检验场馆设施设备及无障碍环境,优化运行指挥体系,为9月15日至23日的正赛奠定坚实基础。
场馆升级改造完工,打造智慧化无障碍示范标杆
作为本届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盲人门球和旱地冰壶两个项目的举办地,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已于今年3月完成全面升级改造,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据了解,本次改造升级涉及多个区域,包括训练馆、综合楼、俱乐部及门卫室四栋主要建筑,建筑总面积达26682平方米。
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场馆细节满满:电梯处增设“脚踢式呼梯按钮”,残障人士只需轻轻一踢,电梯便会自动开启,搭配语音提示功能,让使用轮椅的残障人士不用在高位按电梯;馆内几乎所有指引牌上都增设了盲文,并贴心地针对盲人设置了语音提示功能,起到导航作用;场馆内所有无障碍卫生间都设置了紧急求助按钮,当运动员按下按钮,救援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响应并实施帮助。
同时,场馆新增数字人客服、AR导览导航、智慧卫生间、无障碍信息辅助设施等智慧无障碍设施,将更好地为各类残疾人提供服务。
场地建设同样对标国际标准:赛道采用防滑PVC卷材,测试赛设3条赛道(每条长13米×宽1.65米),赛道间距2米,便于轮椅运动员交替投壶;比赛核心区域采用围蔽设计,既保障运动员专注比赛,又满足观众观赛需求。“我们首次采用了计时记分系统,赛事监控系统,使比赛更加公平公正。”残特奥会旱地冰壶(大众)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专职党支部书记陈景辉表示。
目前,该中心正积极申报无障碍三星认证,致力于打造人性化、系统化、智慧化、精益化的全龄友好无障碍示范场馆,为残特奥会顺利举办及赛后长期服务残疾人体育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撰文:李嘉益
摄影:南方+记者 梁文祥
视频:实习生 曹睿
股票小额配资,民间配资炒股,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