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好友董邵南前往河北藩镇地区而写的一篇赠序。文章情感复杂,表面送别,实则委婉劝阻,体现了韩愈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
原文与翻译(分段对照)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翻译: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都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着卓越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qiǎng)仁者皆爱惜焉。矧(shěn)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翻译:像您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怜惜的。何况燕赵地区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候说的没有差异呢?姑且通过您这次的行程来验证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翻译:我因为您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慨。请您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坟墓,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从前那样的屠狗者(指隐于市井的豪侠)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圣明的天子在位,可以出来做官了。”
解析
1.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约806-820年)。当时河北地区(幽州、成德、魏博三镇)被藩镇割据,不服从中央政权,自行任命官吏,网罗人才。董邵南是韩愈的朋友,一位有才华但屡试不第的读书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准备前往河北藩镇寻找机会。韩愈写此文送别,心情极为复杂。
2. 文学手法与特色:
微情妙旨,婉曲含蓄:全文的核心意图是劝阻董生前往,但表面上却通篇在说“勉乎哉”(好好干)。这种矛盾构成了文章巨大的张力和深厚的意味。作者的真实意图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细品味。
跌宕起伏,层层转折:
第一段从古书所载入手,说董生去“必有合”,是正起。
第二段用“然吾尝闻”陡然转折,提出“风俗与化移易”的疑问,暗示河北之地可能已非古之燕赵,仁义不再,遇合难期。这是全文的核心论点,委婉地泼了冷水。
第三段更进一步,委托董生去吊唁效忠燕国却被迫出走的名将乐毅(望诸君)之墓,并寻访隐士,劝他们“出而仕”(为朝廷效力)。这实际上是“反话正说”,意在言外地告诫董生:真正的豪杰应心向中央朝廷,而非割据的藩镇。你此去非但不能找到出路,反而应该劝那里的人归顺朝廷。
借古讽今,意在言外:通篇借助“古”与“今”的对比。古之燕赵有豪杰,今之河北只有割据的叛臣;古之豪杰是“感慨悲歌之士”,今之藩镇招募的可能是趋炎附势之人。通过这番对比,劝阻之意不言而喻。
3. 核心思想与内涵:
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这是文章最深刻的政治主题。韩愈作为坚定的国家统一拥护者,不希望人才流入分裂势力手中。文末“明天子在上”一句,看似歌颂,实则是点明:真正的出路在于为中央王朝效力,而非地方军阀。
对朋友深沉的关切与规劝:韩愈对董邵南的才学不遇深表同情(“怀抱利器”),但正因爱惜其才,更不愿他误入歧途,玷污名节。全文在表面的鼓励下,蕴含的是希望朋友慎重考虑、迷途知返的良苦用心。
士人的出处之道:文章探讨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抉择问题。韩愈认为,真正的“义”是忠于朝廷,而非仅仅为了个人出路而投靠不臣之地。
此文仅百余字,却写得曲折往复,含蓄深沉,在一篇短短的赠序中融入了复杂的政治立场、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被誉为“千古绝调”,充分体现了韩愈散文“沉郁顿挫、一波三折”的艺术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小额配资,民间配资炒股,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