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这个仅与中俄接壤的内陆国,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约340万人口,其中近90%为喀尔喀蒙古族。
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大民族并非邻近的俄罗斯或中国族群,而是来自遥远中亚的哈萨克人。其最大少数民族竟是远在中亚的哈萨克族,占比高达3%(2023年数据)。他们如何在外蒙古扎根繁衍?
地图最西边,橙色的是蒙古哈萨克人分布区
蒙古国是高原与草原的世界
蒙古国地处蒙古高原北部,平均海拔高达1580米,地形以广袤的高原、起伏的山地和星罗棋布的戈壁沙漠为主。雄伟的阿尔泰山脉如一道天然屏障,绵延于其西部国境,最高峰友谊峰(海拔4374米)便矗立于此。
这片土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酷寒,气温常跌破零下30℃,首都乌兰巴托甚至被称为“世界最冷首都”;夏季短暂却凉爽,七月平均气温仅10-15℃。年降水量稀少,从北部森林带的300毫米骤减至南部戈壁的不足100毫米。因此当地人多采取以游牧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巴彦乌列盖其地
广袤的蒙古高原西部,雪山耸立,河流奔腾,毡房点缀着山谷。这便是巴彦乌列盖省,蒙古国的哈萨克人分布区。巴彦乌列盖面积约为4.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台湾省的1.3倍,集中了全国90%的哈萨克人口。该省三面环山。北依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西靠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东接蒙古科布多省。哈萨克语在此是通用语言。
巴彦乌列盖省在蒙古最西边
哈萨克人聚居区以阿尔泰山脉为核心,最高峰友谊峰海拔4374米,冰川融水形成科布多河等水系,滋养着优质牧场。气候较蒙古东部温和,1月均温-20℃,比乌兰巴托高8℃。年降水量300毫米,适宜畜牧。
这里的哈萨克牧民沿袭转场游牧的文化,夏季将牲畜赶至3000米高山夏牧场,冬季退回河谷避寒,形成了垂直转场的游牧循环。
我国的哈萨克族传统上也有转场的传统
由于此处地理上十分接近哈萨克斯坦,最近处仅隔数十公里。同时这片被阿尔泰山脉环抱的区域与哈萨克草原环境类似,成了哈萨克移民心中熟悉的“新家园”。
蒙哈两国其实隔起来不远
跨越三个世纪的迁徙潮,来又离开
哈萨克人移居蒙古高原始于18世纪沙俄扩张时代。1757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哈萨克中玉兹部落为躲避沙俄压迫,向阿尔泰山以东迁徙。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44万平方公里土地,更多哈萨克部落东迁至科布多地区,清廷将其编为“克烈”、“乃蛮”等旗。
1911年蒙古独立后,新一轮迁徙因俄国政治变动引发。1916年中亚爆发反抗沙俄统治的大起义,遭血腥镇压后,数万哈萨克人翻越阿尔泰山,涌入蒙古西部。1920年代苏联建立初期,白俄残军与红军在哈萨克斯坦北部激战,又引发新一轮难民潮,蒙古西北部成为避风港。
哈萨克人有向东迁徙的悠久历史
1930年代苏联约1.2万哈萨克人跨越阿尔泰山进入蒙古。1944年新疆“三区革命”期间,又有5000余哈萨克家庭北迁至巴彦乌列盖。至此,蒙古哈萨克人口达8万,占当时全国人口7%。
现在有很多哈萨克人离开蒙古国。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发起“回归祖国计划”,提供住房、现金补贴每户约5000美元。1992-2004年间,7.2万蒙古哈萨克人迁居哈国,主要定居在毗邻的东哈萨克斯坦州。
哈萨克斯坦通过迁都、招揽主体民族回归等方式提升国家控制力度
这股“回归潮”在2009年前后达到高峰,回归人数占该族群在蒙古人数的半数。如今留在蒙古的哈萨克人约12万,仍占全国人口3.4%,仍然保持着蒙古最大少数民族的地位。
股票小额配资,民间配资炒股,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